
这些天,安世半导体刷屏了全网。因为,荷兰政府要以 “国家安全” 为由试,图强制收回安世半导体(Nexperia)的股权,引发了全网的争议。一场关于产业归属与文明兴衰的讨论,也被推向台前。
安世,早已不属于欧洲,是中国闻泰科技买来后救活的——变成欧洲最赚钱、最稳定的芯片公司。可现在,荷兰却急着要明抢回去?这不讽刺是什么?
这看似矛盾的现状,实则是欧洲产业战略失误与中国制造业崛起的必然结果,背后藏着一段关于放弃与救赎、傲慢与觉醒的产业变迁史。
从产业明珠到弃子:欧洲亲手断送的芯片根基欧洲的半导体产业曾拥有辉煌的起点。17 世纪凭借殖民贸易积累原始资本的荷兰,在19世纪以造船业和先进制造业跻身欧洲创新前沿,诞生了飞利浦这样的产业巨头。
这家企业不仅在电灯、收音机等领域引领全球,更孵化出两大改变世界半导体格局的核心力量 —— 恩智浦(NXP)与阿斯麦(ASML),前者奠定了汽车芯片的产业基础,后者则垄断了全球EUV光刻机的供应。
然而,20世纪末以来,欧盟陷入 “去工业化” 的集体迷失。工厂外迁追求更低成本、资本向金融领域集中逐利、人工成本持续高企,一系列选择让欧洲的实体产业根基不断被侵蚀。
作为产业灵魂的飞利浦,也走上了 “拆家式” 转型之路:2006 年出售半导体业务(即恩智浦前身),2015年剥离照明部门,最终仅保留医疗影像这一单一业务板块,昔日的产业生态被彻底拆解。
被剥离的恩智浦半导体部门,虽曾是飞利浦体系内最稳定的盈利核心,却在多次资本运作中逐渐边缘化。2017年,这家在欧洲眼中 “前途黯淡” 的企业,几乎是被当作 “弃子” 转手卖给了中国闻泰科技。
彼时,不少欧洲舆论甚至嘲讽:“中国接盘荷兰旧厂,还想造芯片?”却未曾料到,这竟是欧洲芯片产业命运转折的开始。
中国救赎:从濒临淘汰到欧洲最赚钱的芯片企业接手安世半导体后,中国资本与团队用实际行动打破了外界的质疑。通过持续投入研发资金、扩建南京生产基地、升级智能化生产线,安世半导体不仅摆脱了此前的经营困境,更实现了产业能级的跨越式提升。
其生产的汽车芯片、功率半导体,成功进入特斯拉、大众、比亚迪等全球顶尖车企的供应链,成为新能源汽车、充电桩、工业变频器等核心领域的关键部件供应商。
如今的安世半导体,已成为欧洲唯一保持产能持续增长的芯片企业,其利润率超过荷兰半数以上的企业,成为欧洲半导体产业中罕见的 “盈利标杆”。
从被欧洲资本抛弃的边缘业务,到成长为支撑全球汽车产业的核心力量,安世的蜕变背后,是中国制造业在技术研发、产业链整合与市场开拓上的硬实力体现。
规则掠夺与时代变局:欧洲的焦虑与失算安世半导体的成功,却刺痛了欧洲的敏感神经。荷兰政府突然以 “担心技术外流” 为由,冻结企业管理权、逼走中方 CEO,甚至提出强制收回股权,且未提及任何合理的补偿方案。
这种近乎 “明抢” 的操作,本质上是欧洲面对产业衰退的焦虑宣泄,更是对市场规则的公然违背 —— 当欧洲亲手放弃了产业,中国将其救活后,却试图以 “国家安全” 为名重新夺回成果,尽显其产业政策的短视与双标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欧盟近期推出的一系列产业新规,将这种双标发挥到极致。新规要求在欧洲布局的电动车、芯片企业必须转让核心技术、使用欧洲本土零部件并雇佣欧洲员工,本质上是通过规则制定权进行 “技术掠夺”。
从 18 世纪英国窃取印度棉纺织技术,到 20 世纪法国凭借规则优势垄断欧洲航空与核电市场,这种 “以规则行掠夺” 的套路,是欧洲数百年殖民思维与霸权逻辑的延续。
但时代早已变了。中国早不是几十年前的中国,欧洲也不是当年的欧洲了,想用“技术转让条款”的强抢中国技术?绝对不可能!技术是靠砸钱、靠人才、靠建体系搞出来的,不是靠立个法就能抢回来的。
欧洲试图用旧时代的霸权逻辑遏制中国技术发展,显然低估了中国捍卫自身合法权益的决心与能力。
写在最后荷兰如今强抢行为,恰似欧洲产业命运的一面镜子。
当年他们抢别人,现在被资本拆家;当年他们造光刻机,现在得看美国脸色才能出口;当年他们主导技术,如今只能靠 “抢夺” 被自己放弃的产业来维系最后的尊严。
然而,强取豪夺其实不是强势的表现,而是一个失去自信的老工业文明,在用规则遮掩自己的衰退。本质上来看,也是其战略短视与文明自信缺失的必然结果。
你说是不是这个理?欢迎大家评论留言一起讨论。
华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